下一篇
敬請期待腦卒中康復全流程:分階段精準干預,重建生活能力
腦卒中(俗稱 “中風”)是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導致腦組織損傷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常遺留運動功能障礙(如偏癱)、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等問題。腦卒中康復的核心是抓住 “黃金恢復期”(發病后 3-6 個月),按疾病進展分階段制定目標,通過科學干預最大限度恢復功能、減少殘疾,幫助患者重返家庭與社會。以下是上海銀美嘉宜醫院基于臨床實踐的上海腦卒中康復全流程步驟,涵蓋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三個關鍵階段。
一、急性期康復(發病后 1-2 周):保命優先,預防并發癥
急性期患者多處于住院治療階段,病情尚未穩定,康復核心目標是 **“預防并發癥、維持基礎功能、為后續康復打基礎”**,避免因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壓瘡等問題加重功能障礙。
(一)康復評估:快速篩查,明確風險
1.基礎功能評估:由康復團隊(醫生、治療師)通過簡單檢查判斷患者意識狀態(如 GCS 昏迷評分)、肢體肌力(采用 0-5 級肌力分級法,0 級為完全癱瘓,5 級為正常肌力)、吞咽功能(洼田飲水試驗初步篩查誤吸風險)、生命體征(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排除康復禁忌證(如嚴重腦水腫、血壓持續高于 180/100mmHg)。
2.并發癥風險評估:重點評估壓瘡風險(使用 Braden 量表)、深靜脈血栓風險(觀察下肢腫脹情況,結合 D - 二聚體檢測)、肺部感染風險(評估咳嗽反射、呼吸功能),為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二)核心康復步驟:以 “被動干預” 為主
1.良肢位擺放:預防異常姿勢
?這是急性期最關鍵的康復措施,通過正確體位維持關節功能、防止肌肉痙攣。
?仰臥位:患側肩部墊薄枕,使肩關節外展 15-30°,避免內收;患側肘關節伸直,手腕背伸 30°,手指自然分開;患側下肢膝蓋下墊軟枕,保持膝關節微屈(5-10°),腳踝保持中立位(避免足下垂,可使用足托固定)。
?健側臥位:患側肢體放在健側肢體前方,患側肩部前伸,肘關節伸直,手腕背伸;患側下肢屈膝屈髖,放在健側下肢上,兩膝間夾軟枕,保持髖關節中立位。
?患側臥位:患側朝下,頭部墊枕,患側肩關節前伸、肘關節伸直,手腕背伸;健側下肢屈膝屈髖,踩在床面上,支撐身體穩定。
?注意事項:每 2 小時協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翻身時動作輕柔,防止牽拉患側肢體。
2.被動運動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
?由治療師或家屬協助患者進行患側肢體全關節范圍的被動活動,重點關注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每個關節按 “屈曲 - 伸展、內收 - 外展、旋轉” 方向活動,每個動作緩慢完成,保持 5-10 秒,每個關節重復 10-15 次,每天 2-3 次。
?禁忌與重點:肩關節活動時避免過度外展(不超過 90°),防止肩關節半脫位;髖關節活動時避免過度屈曲內收,防止髖關節脫位。
3.并發癥預防:降低后續康復阻力
?壓瘡預防:使用防壓瘡氣墊床,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翻身時檢查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涂抹潤膚霜保護皮膚;若出現皮膚發紅,及時增加翻身頻率(每 1 小時一次)。
?深靜脈血栓預防:在醫生指導下為患者穿戴醫用彈力襪(患側下肢),每天進行下肢被動按摩(從腳踝向大腿方向擠壓,促進靜脈回流),每次 10-15 分鐘,每天 2 次;病情穩定后可在床旁進行 “踝泵運動”(患者主動或被動活動腳踝,做屈伸動作),每次 10 分鐘,每天 3 次。
?吞咽與呼吸管理:對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暫時給予鼻飼飲食,避免經口進食導致誤吸;指導患者進行 “有效咳嗽訓練”(深吸氣后屏氣 2 秒,再用力咳嗽),每天 3-4 次,促進痰液排出,預防肺部感染。
(三)注意事項
1.急性期康復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嚴格控制訓練強度,以 “不引起病情波動” 為原則,避免過度活動導致血壓升高或病情加重。
2.若患者意識不清,家屬需配合康復團隊做好良肢位擺放和被動運動,記錄患者肢體活動反應(如是否有輕微主動動作),為后續康復調整提供參考。
二、恢復期康復(發病后 2 周 - 6 個月):功能重建,提升自理能力
恢復期患者病情基本穩定,進入康復 “黃金期”,核心目標是 **“激活主動運動、恢復實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重點突破運動、言語、吞咽等核心功能障礙。
(一)康復評估:全面量化,制定目標
1.運動功能評估:采用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FMA)量化患側肢體運動能力,評估內容包括上肢近端 / 遠端運動、下肢運動、平衡功能等;通過 “起立 - 行走計時測試(TUG)” 評估患者轉移與行走能力。
2.言語與吞咽評估:言語治療師通過 “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CRRCAE)” 判斷失語類型(如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通過 “吞咽功能纖維喉鏡檢查(FEES)” 精準評估吞咽障礙程度,確定進食方式(如軟食、稠化液體)。
3.日常生活能力評估:使用 Barthel 指數評估患者穿衣、進食、洗澡、如廁等基本生活技能的獨立程度,分為 “完全依賴(0-20 分)、重度依賴(21-40 分)、中度依賴(41-60 分)、輕度依賴(61-99 分)、完全獨立(100 分)”,據此制定分層康復目標(如從 “依賴他人進食” 到 “獨立用勺子進食”)。
(二)核心康復步驟:“主動訓練 + 功能整合” 為主
1. 運動功能康復:從 “被動” 轉向 “主動”
?早期(發病后 2-4 周):誘發主動運動
?床上訓練:
?上海腦卒中康復訓練翻身訓練:指導患者用健側手抓住床欄,健側下肢蹬床,帶動身體向患側翻身,治療師在患側輔助推腰背部,每次訓練 10-15 分鐘,每天 2 次,目標是實現獨立翻身。
?坐起訓練:先從 “被動坐起”(治療師協助患者從仰臥位轉為坐位)開始,逐漸過渡到 “主動坐起”(患者用健側手支撐床面,抬起上半身),保持坐位平衡(先靠坐,再獨立坐),每次保持 5-10 分鐘,每天 3 次。
?肢體控制訓練:
?上肢:進行 “Bobath 握手訓練”(雙手十指交叉,患側拇指在上,用健側手帶動患側手做上舉、前伸動作),每次 10 分鐘,每天 3 次,促進患側上肢主動運動;使用 “磨砂板訓練”(患者坐在磨砂板前,雙手推動磨砂塊前后移動),改善上肢關節活動度與肌力,每次 15 分鐘,每天 2 次。
?下肢:開展 “直腿抬高訓練”(患者仰臥,主動抬高患側下肢,保持膝關節伸直,高度以不引起不適為宜),每次保持 3-5 秒,每組 10 次,每天 3 組;進行 “靠墻靜蹲訓練”(患者背部靠墻,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緩慢屈膝,膝蓋不超過腳尖),每次保持 10-15 秒,每組 5 次,每天 2 組,增強下肢肌力與穩定性。
?中期(發病后 1-3 個月):提升平衡與行走能力
?平衡訓練:
?從 “靜態平衡” 開始:患者先在治療師保護下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逐漸過渡到單腿站立(先健側,再患側,每次保持 3-5 秒);使用 “平衡墊訓練”(雙腳踩在平衡墊上,保持身體穩定),每次 10 分鐘,每天 2 次。
?進階到 “動態平衡”:患者在站立位進行 “重心轉移訓練”(緩慢向前后左右移動重心),或在治療師輔助下完成 “跨越障礙物訓練”(地面放置低矮障礙物,緩慢跨越),每次 15 分鐘,每天 1 次。
?行走訓練:
?輔助行走:先使用平行杠訓練(患者雙手扶杠,在治療師指導下練習邁步,注意患側下肢先著地,健側跟進),每次 20 分鐘,每天 2 次;待平衡能力改善后,改用手杖(健側手持杖,手杖與患側下肢同步移動)或助行器輔助行走。
?步態矯正:針對 “劃圈步態”(患側下肢伸直、外旋,走路時劃圈),通過 “足下垂矯正訓練”(佩戴踝足矯形器 AFO,保持腳踝中立位)、“邁步訓練”(治療師在患側輔助抬高膝關節,引導患者主動邁步),每次訓練 20 分鐘,每天 2 次。
?后期(發病后 3-6 個月):強化實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穿衣訓練:指導患者采用 “患側優先” 原則(先穿患側衣袖,再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再脫患側),使用 “魔術貼替代紐扣”“帶拉鏈的衣物” 降低難度,每天訓練 1 次,目標是獨立完成穿衣。
?進食訓練:對吞咽功能改善的患者,從 “稠化粥”“軟面條” 開始嘗試經口進食,使用 “防滑碗”“加粗手柄勺子”,指導患者 “小口慢咽”,每次進食訓練 20 分鐘,每天 2 次;若仍有嗆咳,繼續配合鼻飼,避免勉強進食。
?作業治療:通過模擬生活場景的訓練提升雙手協作能力,如 “擰毛巾訓練”(雙手配合擰干毛巾)、“開門訓練”(用患側手輔助健側手轉動門把手)、“簡單家務訓練”(擦桌子、擺放餐具),每次 15-20 分鐘,每天 1 次,增強功能實用性。
2. 言語與吞咽功能康復
?言語障礙訓練:
?運動性失語(能理解但無法表達):從 “單音訓練”(如發 “a”“i” 等元音)開始,逐漸過渡到 “單詞訓練”(看圖說物,如 “杯子”“椅子”)、“句子訓練”(簡單短句,如 “我要喝水”),每次訓練 15 分鐘,每天 3 次;配合 “口腔運動訓練”(伸舌、鼓腮、舌頭左右移動),改善發音器官靈活性。
?感覺性失語(能表達但無法理解):通過 “實物與文字匹配訓練”(如將 “蘋果” 圖片與 “蘋果” 文字卡片對應)、“指令跟隨訓練”(簡單指令,如 “拿起杯子”),每次訓練 20 分鐘,每天 2 次,強化語言理解能力。
?吞咽障礙訓練:
?基礎訓練:進行 “冰刺激訓練”(用冰棉簽輕觸患者咽喉部,刺激吞咽反射),每次 10 分鐘,每天 2 次;開展 “空吞咽訓練”(患者反復做吞咽動作),每次 10 分鐘,每天 3 次,增強吞咽肌肉力量。
?進食訓練:在治療師指導下選擇合適食物性狀(如將米飯煮成軟飯,將水調稠為 “蜂蜜狀”),進食時保持坐位,頭部稍前傾,避免仰頭進食;每口食物量從少量(約 5 毫升)開始,待吞咽完成后再喂下一口,防止誤吸。
3. 認知與心理康復
?認知障礙訓練:針對記憶力下降,采用 “記憶卡片訓練”(讓患者記憶卡片上的內容,5 分鐘后復述);針對注意力不集中,進行 “舒爾特方格訓練”(在方格中按順序找出數字),每次 10 分鐘,每天 2 次。
?心理干預:腦卒中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表現為情緒低落、不愿訓練),心理醫生通過 “支持性心理治療”(傾聽患者感受,給予鼓勵)、“認知行為療法”(糾正 “我不行” 等負面認知)改善情緒;家屬需多陪伴患者,分享康復進展(如 “今天你能自己坐 5 分鐘了,進步很大”),增強康復信心。
(三)注意事項
1.恢復期訓練強度需循序漸進,以 “訓練后不出現明顯疲勞” 為度,避免過度訓練導致肌肉損傷或情緒抵觸。
2.居家康復時,家屬需協助患者完成訓練(如保護平衡訓練時的安全),但避免過度幫助,鼓勵患者 “盡量自己做”(如穿衣時只輔助患側手臂伸入衣袖,其余動作讓患者自主完成)。
3.每月進行一次功能評估,根據進步情況調整訓練方案,例如:若患者能獨立行走,可增加 “上下樓梯訓練”“過馬路模擬訓練”,提升社會參與能力。